|
|||
|
|||
懷著對國際工程的向往和初入職場的忐忑,我踏上了遠赴烏干達的旅程。從校園課堂到非洲大陸,從理論書本到實踐現場,這段跨越萬里的旅程,開啟了我從學生到工程師的身份轉變。 伊辛巴水電站坐落于烏干達南部維多利亞尼羅河上,距離著名的辛巴瀑布僅約4公里。項目處于維多利亞湖和基奧加湖之間的丘陵地帶,這里不僅是重要的發電樞紐,更承擔著改善城市水環境、提高防洪能力的多重使命。當我第一次站在工程現場,沿壩軸線望去,左岸連接壩段、混凝土重力壩、廠房、溢洪道與右岸土石壩段依次排開,深深被這座綜合性水利樞紐的宏偉規模所震撼。 初抵項目部,領導的關懷讓我倍感溫暖。他們細心詢問生活起居,關照飲食適應,這份體貼讓遠離家鄉的我很快找到了歸屬感。 穿上勞保鞋、戴上安全帽是我從學生到“工程現場觀察者”的起步。站在這個河床式開發的樞紐工程現場,轟鳴的機械聲、忙碌的工人們、高聳的建筑結構,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差距。在這里,每一個螺栓的擰緊、每一塊跳板的吊裝,都關乎著這座重要水利樞紐的質量與安全。 在這段短暫卻充實的日子里,“輪崗實習”讓我有機會從多個維度認識這個綜合性工程。在財務部,報銷單上的每一個數字都在講述著成本控制的重要性;在經營部,嚴謹的合同條款讓我明白了工程管理的法律邊界與責任劃分;在物資部,入庫出庫的每個環節都關系到項目的順利推進。這些跨部門的學習經歷,讓我認識到一個成功的水利工程,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,更需要各部門的精密配合。 跟著前輩看圖紙、辨設施是我從觀察者到“實踐學習者”的過渡。當前輩工程師在發電廠房區指著圖紙詳細講解時,當我在溢洪道段認識各種防護設施時,當我在混凝土重力壩段了解施工工藝時,那些在課本上抽象的概念突然變得鮮活而生動。圖紙不再只是線條和符號,而是正在變為現實的工程藍圖。 深入肘管跟班學習是我從學習者到“現場參與者”的突破。恰逢4號機組檢修期,我跟隨前輩系上五點式安全帶,攀爬軟梯,進入水電站最深處的結構部位。站在轟鳴的機組旁邊,我不僅感受到了作為工程師的責任重大,更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震撼力量。這一刻,我真正完成了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。 雖然時間不長,但經過這些天的部門輪崗,從參觀現場到適應跨文化工作環境,每一個挑戰都在推動著我快速成長。每當站在維多利亞尼羅河畔,望著這座兼具發電、防洪、改善水環境多重功能的水利樞紐,我就更加理解了這個工程的重要意義。 赤道的陽光炙熱如火,正如我心中的工程熱情。站在伊辛巴水電站的壩頂上,看著尼羅河水奔騰而下,我深知這只是一個開始。從校園到海外項目,從理論到實踐,這條成長之路還很長。但我已經準備好,用青春和汗水,在這片熱土上繼續書寫我的工程夢想,為這座重要的水利樞紐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 |
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