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2025年秋,由水電一局承建的西南某水電站導流洞工程迎來關鍵節點——圍堰爆破拆除工程進入最后沖刺階段。這座肩負大江截流使命的導流洞,其分流成敗系于圍堰拆除的毫厘之間。面對節理裂隙發育的地質險局、水位劇烈變幅的水文挑戰,以及500千伏高壓線塔等周邊設施的防護重任,建設者們正以科技為矛、以匠心為盾,打響這場“毫米級精度”的攻堅硬仗。 破局之道——科學方案的千錘百煉 “爆破不是蠻力,而是精準的藝術。”項目技術負責人凝視三維地質模型強調。自2025年8月起,項目部集結爆破權威專家,針對進出口圍堰的差異化特征——巖體與混凝土混合結構、最大高差達20米的截面形態,歷經4輪方案比選。最終創新采用“爆炸破碎法+差異化布孔”組合工藝。進口圍堰:預裂爆破先行,豎直孔與斜孔分區布局,實現堰體分層剝離;出口圍堰:獨創“充水緩沖爆破”技術,利用水位抬升形成天然減震層,單響藥量嚴控在95千克以內,該方案將周邊建筑所受沖擊波壓遠低于安全閾值。 鋼鐵防線——安全管控的精密織網 爆區外的監測室內,工程師緊盯屏幕上躍動的數據曲線:“TC-4850N無線爆破測振儀如同給圍堰裝上了‘心電圖儀’。”項目團隊構建的三重防護體系樹立行業標桿。飛石防控:中砂覆蓋層+竹跳板+皮帶組合屏障,成功攔截99.2%的飛散物;水文保障:基于十年洪水數據建立的動態模型,精準鎖定爆破窗口期;應急機制:雙套復式起爆網路確保在5米/秒急流中可靠傳爆。“每個環節都經過‘破壞性測試’。”安全總監展示爆破試驗視頻,“填塞木楔的松緊度需用扭矩扳手校準。” 決勝時刻——沖刺分流的倒計時 隨著爆節點臨近,施工現場進入“戰時狀態”:爆破班組24小時待命應對水位突變;無人機巡檢系統每日拍攝爆區實景照片;監理、業主、設計三方組成驗收組,對每道工序展開“顯微鏡式”核查。“這不是簡單拆除,而是為導流洞打通‘生命通道’。”佇立堰頂的項目負責人凝視江面輕聲道。那些鐫刻在方案里的數據——58676m3爆破方量、4648個爆破孔——此刻正化作守護工程安全的鋼鐵誓言。 江河做證——寫在爆破前的戰書 當各類防護材料運抵現場,朝陽正掠過瀾滄江的波濤。這座凝聚科技創新與工匠精神的電站,即將以教科書級的爆破施工,完成從圍堰拆除到導流洞分流的歷史性跨越。建設者們用行動詮釋:真正的工程奇跡,從來不是與自然的對抗,而是與規律的共舞——在精確計算中迸發力量,在嚴謹管控下釋放能量。 |
|||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